第530章 利害

        北汉使臣李信被护送回国,议和的消息就在晋阳不胫而走。

        刘钧问策回来的枢密院事李信,李信竟说周国主颇有诚意,未尝不能试试。

        照李信的说法,两国一向相互仇视、互不来往,这次若能拿赵匡胤作为议和条件;或许不能避免战争,但可以走出缓解关系的一步。

        北汉主又问宰相,宰相说赵匡胤对北汉国没什么用……此话倒是深得刘钧之心,刘钧不敢用赵匡胤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赵匡胤等兄弟听到风声,几个人聚在一起唉声叹气。

        石守信忍不住牢骚道:“我等与丧家之犬有何区别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继勋道:“而今我等眼看要被出卖,却无计可施、想走也没法走,北汉主恐怕不会放咱们。郭铁匠是铁了心要赶尽杀绝,这等手段都用上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郭铁匠就是十足小人!”石守信骂道,“从来都是他对不起赵兄,先是害死赵兄的父亲和兄弟,后又发动兵变对付咱们,还将咱们在禁军里的人赶尽杀绝……不久前还派刺客意图谋杀!咱们何时做过对不起他的事?到头来,咱们有仇还没报,反倒是郭铁匠不依不饶,好像咱们倒亏欠了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人心呐!”李继勋长叹了一声,“人心险恶难测,他越是自知理亏,越是不会放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皱眉道:“因为郭铁匠知道咱们怨恨他,揣测咱们会报复对付,他自然视作心腹大患、要先动手铲除,不给咱们报仇的机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继勋打量了一会儿赵匡胤,恍然道:“赵兄应有破解之策?”

        如果必死无疑,以赵匡胤的性子,此时该沮丧消沉才对。但赵匡胤看起来只是发愁,还沉得住气的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道:“我觉得还没到走投无路的时候。北汉主总会想明白,把我出卖给大周他也得不到好处,与虎谋皮罢了。现在主要缺一个替咱们说话的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继勋沉吟道:“听说杨业(改姓北汉国姓,明面上一般称刘继业)是个正直的人,我也有过两次泛泛之交,说得上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摇头道:“找谁都不能找杨业,此人肯定不愿意替咱们说话。他弟弟反复在大周和北汉之间投奔,现在大周出仕,我怎么瞧怎么觉得杨家是在留后路。咱们现在的身份其实是大周的要犯、更是大周新君郭铁匠的仇人,杨业要是替咱们说话……极可能两头得罪,他不会干这种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听罢一筹莫展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道:“我倒觉得,和杨业同在侍卫司的冯进珂应该会愿意为咱们说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继勋问道:“赵兄认识那个冯进珂?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摇头道:“不认识,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一听,都好奇地转头看着赵匡胤的黑脸,想知道为什么要找这个不认识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道:“我只是揣测北汉侍卫司的人事布局。北汉的文武制度,是继承了(后)汉朝;而大周太祖也是(后)汉朝的武将,大周朝廷也与北汉有相通之处……北汉国的掌兵衙门不同之处在于,没有殿前司,所以侍卫司的兵权尤重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兵权最重的侍卫司,高层大将不可能一个鼻孔出气,不然北汉主不能安心。因此我猜测,杨业和冯进珂不是一路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北汉的大将武将不少,北汉主却专门让杨业姓刘,我以为除了拉拢安抚、北汉主心底对此人多少有点提防心。那么和杨业在同等位置的冯进珂,是北汉主专门安插制衡的可能,就更大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继勋听了一会儿,觉得此中关系复杂,更加对赵匡胤有敬畏之心……李继勋比赵匡胤年龄大,现在他更不敢做大哥了,赵匡胤的心智并非不是一般武将;李继勋觉得退一步,尊称赵匡胤为兄,是明智的做法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道:“我先找个机会拜访,与冯进珂谈谈便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两天后,赵匡胤拜访冯府,立刻就被接待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赵匡胤在北汉国职位不高,现在也没实力了,但挡不住他曾经地位高、有名气。

        名气就能叫他被人高看一眼,哪怕是侍卫司大将也愿意接待。

        及至客厅,上茶、寒暄,一番客套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便径直说道:“末将听闻,陛下(国主)欲将末将押解周国,以此议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本将确是听闻过风声。”冯进珂点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观之,冯进珂并无厌烦的表情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觉得就这样直接说明来意,反而更好;本来就没交情的人,若是太多奉承和无用的话,会叫人家摸不着来路……不知道你想干嘛,就会有提防心。

        直接说明有求于人,对方反而懂了路数,交情依旧没有,但会坦诚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想罢,便道:“末将有不情之请,想请冯将军在陛下面前,进几句忠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进珂淡定问道:“赵将军何以独独来找本将?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道:“听闻冯将军是陛下最忠心的大将,这番话得要忠臣才敢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本将自是一心报效国家。”冯进珂坦然接受了吹捧,又问,“可本将与你本无交情,为何要替赵将军说话?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道:“冯将军不仅是替末将说话,也是为国家着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进珂饶有兴致,言辞干脆:“愿闻其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道:“国家之间征伐大事,岂能因这点小事而改变?若周国一心想用兵,就算将我送过去,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决定。冯将军应知,此事对北汉国没有半点好处……只有坏处,便是未战先示弱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辽国尚未与周国示好,我国先向敌国示好,将辽国置于何地?”

        冯进珂沉吟片刻,说道:“赵将军所言,前者我很赞同,没有什么好处。不过后者倒不用计较,辽国不是一两次看咱们不顺眼;他们在后面给咱们支持,也不是因为关系好,而是相互利用罢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抱拳道:“冯将军英明之见。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利害干系,朝廷不能不考虑。

        周强汉弱、周大汉小,话虽不中听,却是显而易见。

        今日若陛下示弱、示好,叫臣民们何去何从?

        我国与周国虽为敌国,交战多年,但两国官民皆为汉人,一旦关系放松,不利的是弱国……难免有一些人为将为官,不过为升官发财、荣华富贵,现在可以为我国效力,今后为何不能为周国效命?

        一旦议和,缓解关系来往,要是有奸细趁虚而入,拉拢、煽动、劝说军民,恐怕会有倒戈相向的风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进珂听罢良久沉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留意观察了一眼,当下便不再多言。

        过了好一会儿,冯进珂才道:“我一个武将,不便对国事指手画脚。不过朝中司空郭元为与我交好,这事儿我与他说说。若是他认为有理,上书进言陛下,必能奏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听罢,起身道:“大恩不敢忘。冯将军军务繁忙,末将便不多叨扰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果然不多久,北汉主就明确拒绝了交出赵匡胤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并且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理由,说是大周的武将受到了不公的对待,到北汉来,朝廷随时诚意款待云云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周朝廷出主意的人是魏仁溥。东京得到消息,又一次在谈判上失败;不过朝廷再一次采用了老办法(耍流氓),谈不赢就要动手。

        魏仁溥进言皇帝,趁议和不成,马上对北汉开战!

        魏仁溥道:“此时便意图一举灭掉北汉,准备尚不充分,时机尚不成熟。但可先对北汉进行袭扰、试探,攻打蚕食其边境。此战的动静不能太小,咱们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袭扰,而是试图吸引辽军来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回顾诸重臣,似乎已经忘掉了被北汉国拒绝和谈的不快,侃侃而谈,“北汉举国也就几万兵力,精锐不过两三万。我朝只要一支偏师出辽州,虚张声势,作势要大举进攻晋阳;北汉必请辽军来援。

        辽军远道而来,一到晋阳,大周军便撤出北汉国。南撤观望,疲劳消耗辽军和北汉国力。为将来攻取晋阳做好准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绍听罢觉得颇有道理,反正暂时还没把握一战攻下晋阳;和北汉进行拉锯袭扰的战争也是利大于弊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大周的国力远超北汉,最不怕与北汉消耗,正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。

        郭绍顿时就问:“尔等以为,调动哪些兵马妥当?”

        魏仁溥最近很积极出谋划策,当下又拜道:“得要一股精锐,尚能在野战时保有优势。驻相州的龙捷军张光翰部,有精兵两万;另外新任昭义军节度使慕容延钊,手里有镇兵、淮南感德军数万之众,可调动一部人马为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郭绍心里又想着授权给谁来主持此战,乍一想,侍卫司厢都指挥使张光翰、或昭义军节度使慕容延钊都可以胜任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郭绍一时间想起了另一个人:符昭序。

        河北的近况,没有大战。符昭序去河北部署兵力后,辽军应该不愿意在此时与大周军决战,迟早退走;郭绍就等他的奏报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河北那里的功劳,仍然不够提升符昭序的军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