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情的开始总是很美妙,而大部分关系结束的时候,总是伴随着痛苦:争吵、劈腿、暴力……一个朋友说,经过一次「伤筋动骨」的分手,对爱情就敬而远之了。
我也曾一度陷入困惑,爱情里的「好聚好散」是否根本就不存在?面对曾经深爱的恋人,到底该怎么说再见?
我们找了几位感情经历和观点迥异的编辑,聊聊她们眼中的「分手」,一起来看看~
我在现实生活中
没见过能好好分手的
和平分手也像鬼一样,大家都能说出它的样子,但是没有人真正见过。
思考一下,「和平分手」其实有一个很简单但基本无法达成的前提:两个人在一起的意愿同时、同样程度的下降为零,并且互相知道对方的这个状态。那这个时候不约而同的说出来,肯定大家都愉快,不会有争吵和冲突。
但是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做到。
首先,两个人同时渐渐互相不喜欢对方了就不太可能,通常是一方更快的发现「对方没有我想的那么好」。那么这时候又分两种情况,如果憋着不说,那最后肯定憋出内伤,到说的那天就是两败俱伤。如果主动沟通,恋爱上头的情侣,哪儿有那么容易接受对方觉得自己「不够好」呢?那被沟通的一方可能会:假装没听见,或者听见了但是内心拒绝。这两种情况的结果就是把不满和矛盾激化。
第三种嘛,成年人要「修改」自己,是很难的事情,改的了皮毛,改不了本质,就算改了,内心难免生出「我是为对方做出牺牲」的想法。所以真的几乎是无论如何,都很难好好分手。
那你可能会说,难道世界上就没有通情达理、不计较自己的面子、更关心对方感受的人吗?当然有了,可遇到这样的人,你们还会分手吗?
至于我自己,上述三种没办法好好沟通导致分手的都遇过。有些伴侣到最后会「你要分手我就死给你看」,有些会认为「自己付出了很多、分手算不清楚、所以你不该跟我分手」......但是我都坚持用各种能达成分手结果的方法分了,比如物理消失、拉黑所有联系方式、换城市搬家等。
可能这些方式也确实会对对方造成伤害,但是没办法沟通的关系,也没有将来,既然没有将来,还不如早点结束。
▷ 电影《我想和你好好的》
分手分得太晚了
忘了照顾自己
大部分人提到分手,主要的遗憾是伤害了对方,或者被对方伤害。而我回想上次分手,感觉是自己伤害了自己。
我很早就开始纠结要不要分手,觉得有很多事情低于我的底线,比如他很久不工作花钱还很凶,吵架的时候会骂人非常难听。
一直没分是因为仔细想想觉得可能是自己不够有耐心,努努力也许有转机,甚至还提议去做了伴侣咨询。最后的大半年时间,我一点点性欲都没有,当时工作让我非常崩溃,所以我把问题都怪给了工作,觉得只要辞职了,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。
于是我变得隐忍,尽量不让他生气,不吵架,不催他找工作,等待一些事情(奇迹?)的发生。我总提醒自己,要创造一个抱持的环境,帮他找回生活的主动权,而同时,还要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工作。
最终,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,我们爆发了一次争吵,我把所有他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事情,还有我忍耐下来的情绪,全部抛出来,他作为十级抬杠选手,当然也不负众望地不断推高气氛,直到我摔门出去,他还在门里骂人。
终于,分手。
怎么说呢,总觉得这个手分得太晚了,不够干脆。如果我少一些自我 PUA,少一些退让妥协,就不会让自己在关系里搅纽成紧巴巴的一团。也不会最后把这些(他可能都不知道的)怨恨,又全部推到他头上。这样的关心和努力只能感动自己,但最后伤害两个人。如果早点选择分手,也许大家都能更坦然一些。
勇于离开一段关系
是比开始一段关系,更重要的能力
我以前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患者,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很难离开一段关系,即使已经不爱了——「分手」对我来说真的太难了,我完全没有这个能力,或者这个意识。
这导致我之前的两段关系,结束地非常狼狈。比如:我会在找好下家后才有勇气离开,甚至下一段关系都开始很久还要跟上一任纠缠很久;或者只能把关系彻底毁掉,逼对方主动离开。这样对自己消耗很大,也在关系结束后给对方带来了痛苦。
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,表面的分手困境,背后反映出「因为不够独立、太依赖关系,而无法离开,困住自己,也困住对方」才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,也是每段关系进行不下去我自己这方面的原因。
意识到这一点后,我给自己留了一段空窗期——清空和认识自己、去看书学习、积累一个人生活的经验。我知道,只要我内在没有真正地独立和完整起来,这个毛病是改不了的,下一段关系会继续恶性循环(我也是真的不想害人害己了🤦♀️)。而且,勇于离开一段关系,是比开始一段关系,更重要的能力。
快一年过去了,我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,也遇见了新的男孩子,我感觉到这次我「敢」分手了,也「有能力」提出分手了(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好分手打算的意思🤦♀️),才有勇气开始尝试新的关系。
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做到离开一段关系了,但至少我想试试,出现在别人的世界里是一个礼物,而不是一个炸弹。
▷ 电影《独自在夜晚的海边》
好好分手真的很难
它与你的依恋类型有关
人们是怎么分手的?
在一篇发表在《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》的论文中,Collins(2012)等人分析了人们常用的 7 种分手策略:
◍ 公开表达(Open confrontation):伴侣双方直接、面对面讨论结束关系。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分手模式。
◍ 退缩回避(Avoidance/withdrawal):一方减少与另一方的接触,逐渐从关系中抽离。
◍ 积极的语气/自责(Positive tone/self-blame):强调结束关系对双方都好,认为「都是自己不好」,且尽量不责备对方。
◍ 成本升级(Cost escalation):故意搞砸一段关系,或找借口挑起争斗,让对方越来越难以忍受,间接逼迫其先离开自己。
◍ 操纵(Manipulation):把想分手的念头故意透露给「共同的朋友」;通过找新伴侣,让对方发现自己离开的愿望;甚至暗自给伴侣牵线,好让分手更容易。
◍ 中介沟通(Mediated communication):使用邮件、短信、「未经通知的拉黑」等方式将分手消息传达给伴侣,避免面峙。
◍ 逐步疏远(De-escalation):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结束(而非突然改变)的关系。他们拖延任何可以改善关系的事,或等待着直到「条件」有利于分手。
这 7 种策略里面,「公开表达」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分手方式。
但是,好好分手真的很难啊。大多数分手都不是相互的,而是一方希望结束,另一方不想(Sprecher, 1994)。
这种不平衡本身可能会导致抑郁和愤怒(Sbarra, 2006),而不同的策略也会影响分手后的情绪。既往研究显示,间接策略(如退缩回避)与分手后更大的痛苦有关;「积极的语气/自责」和更高的「前任复合率」有关。
如果我们想在下一段恋情中「有好好分手的能力」,能怎么办呢?
Collins等人的工作提供了另一个有价值的视角:提高自己「安全依恋」的能力。因为人们倾向于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分手,与本人的依恋类型有关:
比如,安全依恋者更擅长使用「直接表达」的方式。回避依恋者更常使用「回避、操纵」的方式,焦虑依恋者更常使用「自责、逐步疏远」的方式。